2025年10月22日上午,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教师们在第六教学楼512会议室成功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基于认知学习理论的数智化课程建设与创新”的学术交流活动。本次活动由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系主任黄胜老师主持,梅淑英老师担任主讲,包括申伟、孙雨洁、禹巍峰等18位教师参会,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王萍副校长莅临指导。
活动伊始,黄胜主任以最新的AI发展动态为引,指出人工智能正以日新月异之势重塑教育生态。他强调,面对这场教育变革,应秉持一种理性而积极的态度——主动拥抱,一方面,我们要有开放的胸襟,像掌握一门新的语言或工具一样去学习AI,使它成为我们强大的“外脑”,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和创造力边界。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AI的核心是智能工具,而非“思考主体”的替代,善用而不依赖,始终保持人的主体性。

接着梅淑英老师进行了系统性的主旨分享,围绕“数智化课程建设”的核心需求,从国家倡议与价值坐标、认知学习理论再审视、教育知识图谱构建、资源挂载与AI加持、过程评价与认知反馈、闭环迭代与案例示范等六大维度勾勒课程建设新蓝图。梅淑英老师以国家教育战略为纲领,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的关键突破口;她引导与会教师对认知学习理论进行了深刻再审视,提出在AI时代,学习已从个体内部的信息加工扩展为与智能工具协同的分布式认知过程;构建教育知识图谱时,强调将孤立知识点整合为语义关联、机器可理解的智能网络,为个性化学习提供底层支撑;资源挂载与AI加持推动教育资源从“静态堆砌”向“智慧生长”转变,实现从“人找资源”到“资源慧人”的跨越;过程评价与认知反馈阶段,构建教学闭环,使评价从“终点裁判”转型为陪伴学生全程的“智慧导航员”;闭环迭代与案例示范,通过真实案例的展示与迭代,让智慧教育系统具备自我进化能力。

在理论阐释过程中,梅老师穿插播放了西北工业大学张莹教授的专家视频,以直观生动的方式降低了复杂理论的理解门槛,使教师们得以“站在巨人肩膀上”快速提升。为使理论尽快落地,黄胜主任结合《Python程序设计》课程,现场演示了如何构建知识图谱、实施过程性评价与反馈,为与会教师提供了一个清晰可见、可立即上手的实践范本,极大地鼓舞了教师们的创新与实践热情。
最后王萍副校长对本次学术交流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内容扎实有效,清晰勾勒出课程设计从“知识线性”到“认知网络”、教学实施从“千人一面”到“因认知而教”、评价体系从“结果评判”到“过程镜像”的三大创新路径,为教师的课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和实现方法,并对会议的组织纪律提出了高标准和严要求。
本次学术交流在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它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行动的号角,标志着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在数智化课程建设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一步。
撰稿:梅淑英
责编:黄胜
审核:彭浩

